摘要: 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揭开了民族振兴的新篇章,也开辟了中国电信事业发展的新时期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通信设备和通信手段十分落后,全国电信传输仅有7.6万杆公里的明线,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仅31万多门,且大都集中在东北以及东南沿海的几个大城市,多...
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揭开了民族振兴的新篇章,也开辟了中国电信事业发展的新时期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通信设备和通信手段十分落后,全国电信传输仅有7.6万杆公里的明线,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仅31万多门,且大都集中在东北以及东南沿海的几个大城市,多数县城没有市内电话。这些稀疏而薄弱的通信设施,经过多年战争破坏,更加残缺不全。
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”面对旧中国遗留下来支离破碎、落后匮乏的网络设施,电信战线的员工发扬红色电信艰苦奋斗、服务大局的光荣传统,克服重重困难,初步建立通达全国的通信网,在九州大地上留下了一幅筚路蓝缕、艰苦奋斗的创业图。
在1950年的全国长途明线建设工程中,施工人员连续奋斗,在洪水中打洞立杆;在洼地和泥潭人工运输木料和器材,日工程进度超过了国民党时期的一倍。50年代中,新疆哈密邮电局为维护兰州至乌鲁木齐唯一的一条长途通信线路,在苦水驿旁设立了护线巡房。以哈密线务段吴朝智为代表的维护人员,常年驻守在茫茫戈壁中,饮苦水、抗风沙、战酷暑、斗严寒,创造了全段连续六年通信无障碍的“苦水神话”。
随着朝鲜战争爆发和“一五”计划的实施,为了保证国防和重点工程建设,国家给邮电公众通信网基建投资一年仅有一亿元左右。电信部门在国外技术封锁和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,坚韧不拔,执着努力,从1950年4月起,仅用14个月就建成覆盖全国、连通世界、东亚最大的无线电报网。1950年12月12日,我国第一条有线国际电话电路——北京至莫斯科的电话电路开通1951年,基本建成以明线为主的电信传输网。“一五”期间,初步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、辐射全国大城市的通信网,保证了国家重点通信的需要。50年代后期,全国组成了省间、省、县间、县四级辐射的公众电报网,大量较为先进的电信设备建设投产。新中国成立十年间的电信发展超过了旧中国的总和。
1959年3月15日,周恩来总理、董必武副主席,贺龙、李富春、李先念副总理等领导参观电报大楼。
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时,北京邮电学院的游行方队经过电报大楼。
1963年10月1日,北京至拉萨的报话电路开通。图为北京长途电话局机务员在测试载波机。
在1963年到1965年三年经济调整时期,中国电信事业发展相对缓慢。通过开展“整作风、整制度、整队伍”的整风运动,一些“左”的错误得到纠正,合理的规章制度得以恢复,电信发展开始复苏。1964年,邮电部组织“6401”工程会战,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研制的电缆和微波通信设备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电信生产秩序被打乱,业务发展停滞,在十年间有九年出现了亏损。1966年到1978年间,全国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年均只增加1万多门,许多城市十几年都没有增加。但是,在这一时期,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,电信建设还是有所发展。70年代,我国开始建设大通路电缆载波和主要城市间的长途自动直拨线路。1975年,自行研究设计的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设备通过国家鉴定开始量产。1976年,自行研制的第一条大容量传输系统——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系统在京、沪、杭间建成投产,这是我国在掌握大容量模拟传输技术方面的一个飞跃。此后,960路微波中继系统和438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系统又相继建成投产。
科研人员调测960路微波设备。
即便是在特殊年代,为了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事件时的通信,通信人坚守岗位,忘我牺牲,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。1970年,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升空,为了保障卫星发射指挥部的通信,60多万电信人克服困难,穿越沙漠戈壁、崇山峻岭,在绵延2000多公里的通信线路上,守护着一根根电杆、一段段电线,合力守卫指挥线。在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,邮电职工坚守岗位,保证了通信线路的畅通,为抗震救灾作出了贡献。
从1971年开始,我国国际关系有了新发展,为国际通信带来新机遇。1971年9月,为了准备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通信联系,中美之间开通了直达无线电报、电话和传真电路。1973年,北京、上海卫星地球站先后建成交付使用。1974年,中日海底电缆开始建设,1976年10月建成投产,这是我国参与建设的第一条国际海底电缆。国际通信开始使用卫星和海底电缆传输手段。
到1978年,全国共有电报电路8803路,长话电路22011路、长途电话12269皮长公里、微波线路13958公里,卫星地球站两个,电话用户214万户、话机总数418万部。中国电信人用20余年的实践,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,初步建立了一张通达全国的通信网,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。
(来源:人民邮电报)